北极航道:破冰容易“融冰”难

2024-08-07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光明日报记者 邓宇飞 王妤心泓

  近期,美国国防部发布《2024年北极战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战略报告发布后表示,现在是北极的“关键时刻”,气候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极,也改变了地缘政治和美国的国防任务。

  冷战时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极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军事战略区和地缘政治敏感地。冷战结束后,北极逐渐从对抗之地变成和平之地。但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厚度和“多年冰”覆盖度急剧下降,北极航道的国际通航、能源开采、商业捕鱼等有望成为现实,这可能为相关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然而,相关大国的北极视角从来不局限于航运和渔业。观美国北极战略报告演变可以发现,北极战略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日益凸显。美国曾先后在1971年、1983年、1994年和2009年出台4份“北极政策指令”,并于2013年发布首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在美国2013版“北极战略”中,北极仍被定位为一个“和平、稳定、没有冲突”的地区。而到2019年,美国国防部北极战略首次将北极定义为“潜在的战略竞争走廊”。《2024年北极战略》更声称将扩大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备能力和监视活动。

  这些变化已引起环北极国家和其他北极利益攸关方的关注。未来,北极地区将日益成为多国角力的战略要地,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区域。

  北极航道大受各国青睐

  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冰覆水域不断缩减,于是有了北极航道的开放。

  北极航道作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潜在捷径,其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的欧洲探险时期。然而,真正使其走向科学研究与商业用途的道路,却是在近两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内。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神秘的区域,通过对北极海冰变化的监测,预测了北极航道通航的可行性,为商业航运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价值堪称“21世纪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北极航道主要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越北极点的中央航道。三条航道中,目前各方关注最多的是东北航道,此航道也是连接欧亚两地最短的海上航道。

  所谓的“东北”和“西北”是以大西洋为坐标原点,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为东北航道,它从巴伦支海出发,经过欧亚大陆北方,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太平洋;绕过加拿大北部的为西北航道,它由戴维斯海峡出发,经过加拿大北极群岛和美国阿拉斯加北方,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太平洋。

  从海上运输效率来看,北极航道较传统航线要节省9至15天的航程,还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索马里等区域的安全威胁。因此对北极航道的利用,既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有现实的商业利益。

  对于中国来说,东北航道意义更大,也最有可能成为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补充航段。目前从中国通往欧洲的最短航道要穿越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距离约为1万海里。而北极东北航道将这一距离缩短至7000海里左右,少走整整3000海里。

  距离大大缩短,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即使东北航道只在夏季阶段性开通,也吸引了很多国家对航道进行开发。每年9月下旬是海冰面积最小的时间,东北航道的“航运季”集中在夏秋融冰时节(7—10月),在其他时间则需要通过破冰船来护航。北极专家库瓦罗娃预测,随着海冰进一步融化,穿越北极的更短航线或将出现,到2040年,北冰洋航线在夏季甚至无需使用破冰船。

  在俄罗斯,“东北航道”更多被称为“北方航道”,其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海域。在苏联时期,北方海路曾得到高度重视和开发。在高峰期的1987年,共有331艘船舶通过北方海路航行。一直以来,东北航线中的北方海路航段都是作为苏联的内部航线被使用。直到1991年,这一航段才对国外开放。美国北极问题专家胡伯特认为,相比于其他北极国家,北极航道运输对俄更重要,因为俄国土的20%位于北极圈内,大约30%的GDP产生在北极,而其他国家的北极区域几乎不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美加芬结成破冰船联盟

  西方海权理论一直认为,海权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当下,“加速”的北极航道也加剧了各国在北极的竞争,对北极海上交通线(用于贸易、物流和军事的港口间的主要海上路线)等重要航海空间的控制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海上动态。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的《国际事务评论》2021年发表报告称:“北约对维护和加强北极基于规则的秩序有着重大利益,其中包括开放的海上交通线路、保护跨大西洋通信电缆网络和防止俄罗斯对该地区实施单方面军事控制。”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北极研究小组主任沃尔特·伯布里克表示,预计未来20年海上贸易额将翻一番,届时北极冰盖的缩减将引起更多国家的关注。他认为,美国海军应加强在北极的投射能力,以便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等其他地方获得优势。

  为提升北极新航道的利用能力,美政府急于提升本国破冰船队实力。今年7月11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加拿大、芬兰将制定“破冰船合作计划”三边协议。根据美方声明,此次合作将加强造船业和工业能力,并通过信息交流和劳动力的共同发展,建立更为紧密的安全和经济联系。三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签署协议,预计投资100亿美元。专家分析,此协议旨在增强美国造船能力以供应全球市场,未来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更多的破冰船订单份额。同时,也将打造世界级极地破冰船队,加强在极地地区的军事存在。

  破冰船合作协议是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公布的,这也是拜登政府继2021年与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以来,宣布建立的第二个与海上技术和生产有关的三边伙伴关系。美国《商业内幕》此前报道称,美国正试图恢复其在北极的军事能力,以在该地区对抗俄罗斯和中国。华盛顿希望在北极地区加强“20多年前开始萎缩的力量”。

  此间分析称,通盘观之,美国北极战略转向锋芒已露,蓄势待发,矛头直指北极大国。一方面,北极地处北半球弧顶,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交会之地,二战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美国或将重拾“航行自由”大棒,维护其在北方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航行权利,迫使加拿大和俄罗斯保持北极航道开放。

  俄罗斯著名军事分析家、《国防》杂志主编伊戈尔·科罗特琴科认为,美国和北约将北极视为俄乌冲突后新的军事行动区,但俄罗斯具有关键优势——拥有在北方航道全年航行的核动力破冰船船队,且从1922年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开发建设。

  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且能够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目前共拥有7艘核动力破冰船。不少国家也在进行着核动力破冰船的研发,美国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就一直尝试采购核动力破冰船,以弥补在这一方面的空白。2020年,俄罗斯北方海路管理局局长维亚舍斯拉夫·鲁克沙在接受挪威《巴伦支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到2035年,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船队将拥有13艘大型破冰船,确保俄罗斯北部海岸至亚洲的全年航行。尽管此后在俄乌冲突下西方加大对俄制裁,使得部分俄核动力破冰船建设项目延期,但目前俄罗斯仍有5艘核动力破冰船在规划和建造之中。

  地缘政治尚需“融冰”

  和普通的冰级货船不同,破冰船是用于开辟航道和保障舰船的勤务船。破冰船可以破碎水面冰层,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可以分为江河、湖泊、港湾或海洋破冰船。俄罗斯在破冰船的设计和建造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技术。

  第一艘极地破冰船是由俄国人设计、1899年英国为俄国建造的“叶尔马克”号。20世纪初,借助破冰船,俄国成为当时北冰洋开发的领头羊。

  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数据显示,就现有破冰船船队来看,拥有破冰船数量较多的国家有俄罗斯、芬兰、瑞典和波兰,分别为42艘、7艘、6艘和6艘;现有破冰船主要由芬兰和俄罗斯建造,两国分别建造了40艘和19艘。美国目前只有2艘破冰船——“北极星”号和“希利”号。其中,重型破冰船“北极星”号已经有50年历史,目前属于超期服役。美国政府一名高级官员透露:“美国及盟友希望在未来10年内拥有70至90艘破冰船。”可以看出,破冰船作为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美国对其重视程度正不断增加。

  每年冬季,波罗的海冰封之后,芬兰的外贸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冬季航运。破冰船是他们必需的工具,它使得港口和海路航道畅通无阻。这也是芬兰的破冰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内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原因。全球大约80%的破冰船是由芬兰企业设计,大约60%的破冰船是在芬兰船厂建造的。

  芬兰媒体《赫尔辛基日报》评论认为,芬兰应该为“破冰船合作计划”三边协议感到高兴。因为美国已经承认其自身没有能力快速建造破冰船,而芬兰掌握着世界顶尖的破冰船建造技术,可以为美、加制造的船舶提供技术帮助,为其造船厂提供现代化设备。对芬兰来说,协议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为芬兰海运业和造船厂带来新的机遇。此外,协议在地缘政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这是三个国家的公开联盟。几十年来,芬兰一直试图与美国就破冰船合作达成协议,但进展缓慢,而芬兰去年得到的北约成员国身份加速了这一合作进程。

  美国和盟友在破冰船建设方面与俄罗斯暗地里较劲,似乎是当前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冰冻三尺的缩影。随着资源开采和航道开放带来利益冲突,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国际紧张局势的焦点。北极的环境变化、航道利用、资源勘探等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如何保护、探索和认知北极应成为各国在该区域开展活动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形势似乎正在“背道而驰”。

  一艘艘破冰船,将驶向神秘而待探索的“和平之海”,还是充满火药味的“利益之海”,或许将通往截然不同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