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范式

2024-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成为一项重大时代课题。由季为民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新文化》一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范式。

  

 

  何谓“新时代新文化”。所谓“新时代新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

  新时代新文化,前提是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新时代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作出全面部署,取得伟大成就,为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文化,核心是新文化。随着“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文化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内,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全社会文化水平、道德水平的重要来源;对外,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内容,是国家走向国际舞台、开展大国博弈的重要抓手,是国际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态势、文化内涵、文化覆盖、文化实力、文化影响力都得到全面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悄然形成。

  新时代新文化融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张,是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文化范式。

  践行“新时代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成为贯穿国家发展的一根线,在各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实现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文化。

  《新时代新文化》一书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思想理论武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要文化议题,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新文化的发展路径。从这些议题就可以看出,该书并未拘泥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层面。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广泛学习、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取得了丰硕成果。与诸多研究阐释和文化研究著作不同的是,《新时代新文化》既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既面向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形态,也对新时代新文化的表现形态作出分析。这种文化研究的视角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种有效路径。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文化”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发展“新时代新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时代新文化该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七个方面,给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坚持“七个着力”的要求,把各方面工作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落实“七个着力”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发展“新时代新文化”,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种路径,而“新时代新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时代新文化》一书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思考,不仅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基于现存问题为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繁荣是必要基础,也是重要条件。我们要读懂、悟透、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动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焕发勃勃生机,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新时代新文化,是一个有效抓手。为此,我们要打破狭义的文化观,确立广义的文化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同时,重视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思想理论武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发展新时代新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苏威豪(网络)】
Baidu
map